中国边疆史地研究

盛唐边塞大师高适:谁说人到中年万事休?天命

常言道,“人到中年万事休”,仿佛人一到了半百年纪,就绝了志向和希望;孔子说,“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,五十知天命”,似乎到了五十岁,这一辈子就已经定型了。
但是人生的上升期并非真的到了50岁就戛然而止,人生的起点与年龄并没有必然联系,它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热情。
高适,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
百无一用的前半生,几度落榜
高适所生活的唐代,是中国历史上无可辩驳的诗歌盛世。李白、杜甫、王维、孟浩然、李贺,都是横行一世的猛人,却偏要挤在一段如此狭小的时间里。

这对他们自己来说可能不算什么,却足以令同时代的人大喊“压力山大”。众多牛人的汇聚给这个时代累积了大量名传千古的佳作,也给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乃至文人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竞争压力。
高适虽然是著名的边塞诗人,在后世也有极大的名头,但这些都是在他生命的中后期才取得的。年轻时候的高适,就像其他普通诗人一样,被掩埋在其他天才的光辉之下,灰扑扑的,毫不引人注意。
高适的一切都很普通。普通的天赋,普通的外貌,就连值得一提的家族都已经没落,根本帮不上什么忙。小小的高适只能焚膏继晷、悬梁刺股,希望能通过寒窗苦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。
习得圣贤书,了却君王事。高适一番苦读,顺利通过了前面几轮考试,就差长安城最后一战就能官拜当朝了。他信心满满,面带春风,大步流星地赶往巍峨繁华的长安城。
站在上帝角度看,长安城此时藏龙卧虎,要想成名就要做好失败的准备。然而,作为二十岁的年轻人,高适还没有搞清楚事情状况。

科举、制举全部落榜,这对高适来说打击是非常大的。前不久还双手叉腰、志得意满的高适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,不信邪地向达官贵人们投赠自己的诗作。
高适:“大人您好,我是高适。”
权贵:“啥?搞事?”
围观者:“没听过啊。”
那些投赠的作品不是石沉大海,就是被人嘲笑指摘。到这时,结局已经很明了了。
在一个灯火辉煌的夜晚,当整个长安城都在庆祝和平盛世时,高适选择灰溜溜地离开。此时的这里,根本没有他的位置。
十年寒窗,到头来什么都没有!高适心有不忿,索性去宋城(今河南商丘),在黄土蓝天之间,手把锄犁,做了八年的农民,直做得手脚生疮,家徒四壁。
到宋城的几年后,某一天,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登门拜访。对方仰慕于自己日渐远播的诗名,高适却尴尬地没钱宴请贵客。幸好董庭兰不介意,出钱为自己接风洗尘。
等到酒喝干,两人已经掏心窝子说了很多。到了离别时刻,高适看着遮天蔽日的黄褐色云彩,北风吹来雪片充斥天地。他将杯中浊酒洒向前路,大笑着对董庭兰说: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!”
这句话,祝福琴师,也勉励自己。
不得志,却不丧志,游历祖国河山
结束八年苦修,28岁的高适又前往燕赵一带漫游,进出于军旅边塞。朔风狂舞,雪蝶漫飞;夕阳斜照,山河如丹。如此美丽的江山,怎能不尽一份力?
32岁时,高适返回中原,再次参加科举考试,依旧落榜。但这次的高适毫不在意,大袖一甩,哼着小曲儿返回了边疆。
14年后,高适已经46岁了。在这半百的年纪,大部分人选择安于现状,颐养天年。高适也已经皱纹满面,发梢染雪。但是,他的春天,才在此时悄然开始。
46岁,因人举荐,高适返回长安应有道科考试,终于在这个自己魂牵梦萦的地方及第。虽然被封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职,但好歹是正式进入仕途,高适还是很开心。

接下来的几年里,高适过得充实又安逸。在朝期间替朝廷办事,东奔西走;无事可做,就辞官客游,游览河山。
为国家大义,牺牲个人小情
终于,即将50岁的当口,在外客游一年的高适进入哥舒翰幕府,摆脱了划水的命运,找到了人生的发力点。

上一篇:万山草堂边塞诗稿(九)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