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边疆史地研究

经历过8年安史之乱的摧残,大唐帝国为何还能苦

然而当我们回过头去看这场变乱的话,会发现,虽然大唐王朝受到了安禄山叛军的洗劫,河西走廊和安西之地悉数沦陷,中原大地上军阀势力更是层出不穷,动不动就和唐王朝叫板。就连唐王朝的CEO也外逃了好几次,而每一次都感觉要凉凉的节奏。

但实际上,唐王朝在遭受到如此巨大的重创后不但维持了150年的国祚,甚至还几度呈现“中兴”之状,要知道,这在历代的大一统王朝中可是十分罕见的。

那么,唐王朝究竟是怎样做的呢?为何在安史之乱后,还能苦撑150年之久呢?


关于这个问题,有些历史学者戏谑地说是因为大唐帝国的“命太硬”。但其实,在“命硬”的背后,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!那么,分别都有哪些原因呢?

公元763年,历经八年之久的‘安史之乱’终于宣告结束,但是以惨烈代价获取胜利的唐王朝,并没有就此摆脱风雨飘摇的局面。反之,在安史之乱后,还有更大的危险在等待着它。

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,朔方军叛将仆固怀恩招引吐蕃、回鹘、党项等部入侵关中地区,长安再次告急。次年,吐蕃等部召集三十多万军队,再次围攻长安,唐代宗逃亡,都城长安第二次被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占领。

此时的唐王朝,再次面临着灭亡的危机。在这危急存亡的时刻,老将郭子仪单枪匹马深入回鹘大营,凭借着自己与回鹘多年来的友谊,说服他们退出与吐蕃的联盟,转而与唐王朝合作。


终于,在老将郭子仪的努力之下,回鹘首领终于接受与唐王朝合作的建议。而在没有回鹘的支持下,吐蕃也只能选择退兵。唐王朝再一次从危机中解脱出来。

我们知道,在安史之乱以前,唐王朝对待吐蕃一直都处于防备状态,两家虽然时战时和,但基本都是唐王朝占据上风。而为了保证在军事上的绝对优势,在唐玄宗时期,就开始在甘肃东部经河西走廊直到天山南北地区,都布置了大量的军力,且领军将领都是我们熟知的名将,列如哥舒翰!

安史之乱爆发之后,朝廷便将西部的军队都调去平叛,西部之地空虚,给了吐蕃大举入侵的机会。

而就在唐王朝遭蒙国难之际,吐蕃军便开始大举进攻甘肃东部地区,然后逐步向唐帝国西部蚕食。可以说,此时吐蕃对唐王朝的危害,一点也不亚于安史之乱。


而就在唐王朝疲于应对吐蕃进攻的时候,唐朝著名政治家李沁便向唐德宗分析了当下的形势。

李沁认为,唐王朝与吐蕃之间的战争,之所以时时陷于被动之局面,原因并不在军事上,而是在外交上面。只有调整外交政策,联合回鹘、南诏等国组成统一战线,对吐蕃实行合围之势,那么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战局,一改前面困顿之局面。

朝廷在听从李沁这一建议之后,果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,唐王朝甚至一度收回了原先被吐蕃占领的土地。而吐蕃由于盟友的离去而力量骤减,过快的扩张使得其内部矛盾激增。

到了公元9世纪的时候,吐蕃已经开始渐渐衰退,并最终发生内战,危机重重!

此时的唐王朝,终于算是解决了这一外部势力的威胁,为国家的发展和继续,奠定了坚实的外部基础!


我们知道,在安史之乱的平定过程中,朔方军立下了汗马功劳,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,却始终没有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。在平叛时,朝廷就曾多次派遣宦官前往军中干预指挥,致使其惨败。

当然了,从我们的角度来说,皇帝这样的做法似乎有点不仗义,人家替你平叛,你不仅不信任,反而还时不时摆人家一道,真是昏庸。但其实,如果我们站在皇帝的角度来看的话,这似乎又是可以理解的,为何呢?

因为此时无论是李光弼也好,还是郭子仪也罢,都是一个个手握重兵的大将,他们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安禄山或史思明呢?如果不加以制约,倘若他们调转矛头,那岂不是又得重新经历一场战争?

然而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,朝廷要么派遣宦官前往干预指挥,要么就干脆不设立主将。比如在九节度使邺城会战中,唐王朝几乎调集了朝廷的所有精锐之师,但可笑的是,这样一支无比凶悍的部队,竟然没有主帅。而没有主帅的军队,跟一群乌合之众根本没什么区别,所以致使各军无法协同作战而溃败。

上一篇:施琅善于用兵但人品微弱?收复台湾却毁誉参半
下一篇:没有了